武汉大学高度重视课程育人工作,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课程建设质量,强化课堂价值观引领,促进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着力将课程育人要求贯穿于教育教学各环节,取得了积极成效。
优化顶层设计,全面构建“五育并举”教育体系。一是做好课程育人工作顶层设计。发布《武汉大学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武汉大学课程育人建设工作方案》,形成由5元可提现的电玩城主要领导牵头、分管校领导统筹、本科生院和研究生院具体负责、相关职能部门配合支持、各学院具体推进落实的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机制,努力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新格局。二是以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为牵引,深入推进“一院一策”课程思政工作模式。成立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聘请12位专家提供课程思政咨询与指导。中心下设“教学内容研究室”“教学方法研究室”和“评价方法研究室”,由中心三位副主任分别牵头负责课程思政教学内容供给、教学方法研究、教学评价实施等工作。召开本科教学重点工作推进会、“学院(系)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方案撰写指南”工作培训会,要求各教学单位成立课程思政工作组,制定与院系特色、学科优势、专业特点、学生现状相适应的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形成《武汉大学各教学单位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汇编》,探索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三是全面构建“五育并举”教育体系。坚持以德树人,以智启人,以体育人,以美化人,以劳塑人。挖掘体育课程的育人功能,统筹推进5元可提现的电玩城美育教学改革,全面加强新时代学生的劳动教育,锻造具有武大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录制“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教育”课程MOOC视频,于2022年春季正式开课。
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一是充分发挥思政课育人主渠道作用。面向全校本科生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推进六学部师资协同、全校共建一门课新格局。切实加强“形势与政策”课建设,计入学位学分。推进“四史”课程建设,策划拍摄“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课程MOOC,将“四史”纳入2023级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开设“中国精神导引”“伟大抗疫精神”“社会主义发展史”等多门与思政课相配套的思政类选修课程,践行“成人”教育统领“成才”教育理念。二是多措并举推动协同育人。制定《以课堂为中心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实施意见》,推进“四课堂”协同育人工作。依托“双万计划”国家一流课程建设,要求各学院加强课程育人的教育理念。启动校级示范课堂建设项目,在建设任务中,明确提出把加强课程育人作为重要内容和考核观测点,鼓励教师挖掘专业课中的育人元素。加强课程思政示范项目选树,2021年遴选6个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与实践示范学院、35项课程思政建设项目及21项示范课堂建设项目,推出一系列可复制、可推广的课程思政典型经验和特色做法。武汉大学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被认定为国家级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两门本科生课程被认定为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两门课程教学团队被认定为国家级课程思政教学团队。三是组织课程思政常态化活动。举办课程思政专家讲坛,邀请校内外知名专家就课程思政前沿问题、理论问题、实践问题问诊把脉、答疑解惑。举办课程思政教学工作坊,邀请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一起“磨课”。举办“课程思政”说课比赛,达到以赛促教的目的。
加强教材建设,充分发挥教材铸魂育人启智增慧功能。一是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教材。制定《武汉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教材工作方案》,成立“武汉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教材工作专家指导组”,召开教材建设专题会议,组织广大教师开展专题培训学习,梳理本单位自编教材,及时组织教材修订和新编工作,实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机融入课程教材。二是开展多轮教材审核排查,严把教材建设的政治关、质量关。开展哲学社会科学类教材“编、用、出”专项检查工作,通过专项检查,让各学院进一步加强教材编写审核、选用审核,落实新形势下教材编写、选用新要求。2021年开始每学期组织课程选用教材审核工作,形成教材审核长效机制。2021年4月组织开展法学教材摸底排查。5月至8月在2020年教材专项排查工作基础上,组织开展了全校教材排查“回头看”工作。11月,对照国家教材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开展相关高校选用教材排查工作的通知》要求,重点组织对经济学、政治学、新闻学等学科专业课程教材进行排查。经过定期审查和多轮排查,不断严格教材选用审核把关机制。
重视师德师风建设,潜移默化中提升育人实效。一是强化师德师风考核指标。修订学生评教指标体系,增加师德意识形态考核指标;修订教师教学工作规范,明确师德考核实行一票否决制,不断规范教学行为,强化育人效果。二是建立教授与高层次人才为本科生授课制度。明确规定承担本科生授课任务是5元可提现的电玩城教师聘任的基本条件;制定加强高层次人才及科研机构教授为本科生授课实施办法,推动高层次人才为本科生真上课,上真课,促进科研反哺教学,提升本科教学质量。三是加强选树典型,营造见贤思齐氛围。持续多年开展“师德标兵”“我最喜爱的十佳优秀教师”“我心目中的好导师”等品牌活动,近几年涌现出“全国优秀教师”朱英国、陶德麟,杰出教学奖和“荆楚好老师”特别奖获得者张祖勋,“最美科技工作者”李德仁,全国首批教育世家黄健教授家庭等一批先进模范典型,有效强化正面引领,引导广大教师将无形的价值观教育与有形的专业知识传授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