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如何能够引导学生在看似寻常处有恍然大悟的收获,是赵殷老师一直的追求。
从事思政教育工作10年,她愈加明白,教学离不开科研。面对“理论基础薄弱、教学能力较弱、科研能力欠缺”的现状,她毅然选择读博深造。一边是紧张备课的教学压力、一边是读博期间的科研任务,忙碌、焦虑、无所适从是她前几年职业生涯的关键词。
得知她的种种压力,学院领导、教研室同事纷纷进行引导、帮助,她逐渐将两者打通,以教学重难点启迪科学研究,以科研促进教学。
但科研是一个漫长又痛苦的过程,起初她以为自己可以做好平衡。但看着周围同事一次次摘得教学竞赛荣誉,她却仍敲着键盘写着不知何时才能完成的论文,心里又出现了挣扎与纠结。学业、毕业的紧迫压力,缺乏生机的教学课堂,科研与教学工作似乎都跌入谷底,让她产生极大的自我否定与怀疑,她不禁问自己是否还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思政课教师?
马克思主义学院是一个非常团结友爱的大家庭,学院积极拼搏、不甘落后的风气让她再次鼓足勇气迎难而上。她不再因项目中标率低而逃避申报,不再因担心比赛结果而放弃报名,相反她开始积极参与、认真准备、放平心态、接受结果。而转机也恰恰适时出现:2022年底,她通过博士论文答辩,获得博士学位;2023年获得首届民航院校思政课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2023年暑期获批天津市高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示范课;2023年下半年又获得了天津市第五届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比武一等奖。在转为思政课教师之后,共发表了5篇学术论文,其中作为第一作者发表在核心期刊有3篇,完成1项省部级课题的结项工作,并于今年年初评上副教授。
教师不仅是课堂里的摆渡者,也是学生生活中的引路人。
“赵殷老师,遇到您很幸运。您不仅教会我很多知识,引导我学会深入思考,而且您用自身实践鼓励我勇敢追梦,坚定了自己的一步步前行。”这是理学院2021届毕业生陈思在赵殷生日时发来的一段话。
思政课教师只有真懂、真信才能拥有真情,做到真传。赵殷做到了,张慧捷也做到了。
